海宇:从商业精英到工发组织亲善大使的靓丽转身(7:19)

海宇:从商业精英到工发组织亲善大使的靓丽转身(7:19)

下载

在联合国系统的亲善大使中,不乏中国人的身影,他们大多为家喻户晓的影视明星,包括成龙、周迅、李冰冰和姚晨等。然而,一位名叫海宇的年轻的中国商业精英36岁便成为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亲善大使,协助该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非洲,促进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发展目标。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黄莉玲的报道。

海宇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任命的第三位亲善大使,而她的任命同其参与非洲的发展事业有着直接的关系。

2011年,海宇作为中国鞋业出口商华坚集团拓展海外业务的首席执行官,来到东非国家埃塞俄比亚创办制鞋厂。在投产半年后,这家工厂便使得埃塞俄比亚的皮鞋出口量翻了一番;到2013年,该厂为当地创造了4000个就业机会。

海宇: “埃塞俄比亚在华坚之前实际上也有一个园区,东方工业园。东方工业园七、八年前就已经建成了,但在招商引资方面一直是特别头痛。在华坚之前,他们没有能力去找到任何一家国际制造商来进行投资,国际买家对非洲没有认可,认为非洲是不能进行国际制造的。当时我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同政府相关部门一起,那时在园区里面建的12栋厂房,有8栋已经建成了,我们只用了三个月不到的时间,12栋厂房全部都租给了国际买家。很多人也在问,这个当中成功的秘密是什么?这个里面我认为最核心的一个是――成功能够带来成功。当时我们在邀请国际买家的时候,我们就向他们介绍了华坚成功的案例,向他们介绍了这后面可以持续的商业模式。这些国际买家十分地认可,在当地纷纷建厂。”

正是从在埃塞俄比亚办鞋厂和为该国第一期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开始,海宇跳出了单一的商业思维,开始关注商业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海宇: “我当时去华坚帮助建这个厂,我的初衷是从商业的角度。我是17岁的时候离开中国去英国,在英国接受了高等教育,也考下了精算师的牌照,被派到中国做大中华区的首席精算师。当时我之所以离开金融行业本来是想自己创业。当时也是受到华坚的感染,我当时认为中国企业下一步重要的是走到国际这个平台。我加入华坚想的是帮助一个企业登上国际舞台,没有更多地意识到发展的角度。通过华坚这个案例,我更多地了解了发展,这也让我更清楚了我对发展的理解。我认为私营企业实际上到非洲去,他们并不是以慈善为目的,他们有商业的原因。但通过商业的正确的模式,能够达到发展的效果。如果说画两个圈,一个圈是商业,一个圈是发展,当中这个交集是我特别认可的。”

2014年,海宇辞去了在华坚的职位,担任了埃塞俄比亚国家工业发展顾问,协助该国在世界银行无息贷款的支持下扩展了第二个工业园区。之后,她又应邀担任了卢旺达、塞内加尔和利比里亚的工业发展顾问,乃至工发组织的亲善大使。

海宇: “工发组织的发展目标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帮助推进全球各国的工业化发展,最终达到消除贫困的艰巨任务。我作为它的亲善大使,我的职责是推动工发组织的核心主题,促进包容性的和可持续的工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路径最重要的一条是从理论上帮助政府,从过去的信息不对称,打造信息对称,让他们更多的去理解新结构经济学,以及工业化的发展理念。第二条就是帮助政府在(理论)落地方面打造快速的成功案例,为工业化铺垫基础。”

海宇还创办了公益组织“非洲制造倡议”。这个名称让人不禁联想起“中国制造” 。海宇认为亚洲四小龙和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就是因为抓住了当时工业化国家向海外转移制造业的时机,以出口加工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并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她指出,非洲现在应当抓住中国正在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历史性机遇,使“非洲制造”也能够为非洲带来繁荣。

海宇: “我们中国经过了30年黄金制造的阶段。产业转移每二、三十年一次。这一轮产业转移与上两轮是完全不一样的。当韩国向香港和台湾工业转移的时候,当时只有230万人口(的就业)。日本在做工业转移的时候是970万工作岗位在转移。这一轮中国的工业转移有8500万的工作岗位要转移。理论上他们是要最先转移到亚洲的,但是亚洲没有足够的人口来吸收这些岗位,也就是说水缸里的水满了一个杯子是盛不下的。也就是为什么非洲能够有这次机会。非洲有大量的人口,而且是年轻人口,它的人口成本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成本在非洲是有竞争力的,这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商业原因,也是我认为可以支持工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让这次劳动转移能够可持续。”

海宇表示,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政府一直展现出高度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者精神,这种精神以及创新能力,也值得非洲的政府和官员们去学习。

黄莉玲,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

Photo Credit
图片由海宇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