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领导人聚集巴黎 力争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协议(7:39)

全球领导人聚集巴黎 力争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协议(7:39)

下载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11月30日拉开帷幕。来自世界近200个国家的代表以及非政府、民间社会组织和企业届代表聚集巴黎,力争就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机制问题达成协议,为子孙后代能够在健康的星球上生活,使全球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谱写新的篇章。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郑南的报道。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11月30日在法国巴黎开幕。来自全球各国15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聚集一堂,为今后两个星期的谈判大会“撑腰打气”,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制定一项全球性协议,以实现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奠定基础。

潘基文秘书长在当天举行的会议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国际社会需以更快的速度进一步采取更多行动,而巴黎会议应该成为一个转折点。

潘基文:“(英文)你们拥有确保当代和后世子孙福祉的力量。我敦促大家指示谈判代表选择妥协和共识的道路。因为采取大胆的气候行动事关出席本次会议的每一个国家的利益。边缘政策的时代已经结束。让我们构建一个持久、拥有明确规则,而且所有国家都同意遵守的全球气候制度。”

潘基文指出,衡量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是必须体现对贫困和最脆弱群体的声援,确保发展中国家获得充分和平衡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支持; 协议必须具有持久性和公信力,确保发达国家兑现承诺,到2020年每年调动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同时包括制定一个透明的框架,以对协议进展情况进行计量、监测和报告。

此次气候变化会议东道城市巴黎前不久遭到令人震惊的恐怖主义袭击。法国总统奥朗德当天在开幕式上讲话指出,世界和平岌岌可危,正处于崩溃的边缘,达成协议将关系到世界和平;全球不仅仅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气候变化同样对世界构成严重挑战,要将全球气候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巴黎协议应该具有全球性、区分性而且还要具有约束力,富国应该比穷国要做出更多的贡献。他强调,各国领导人肩负着人类未来的责任,解决气候危机,只有良好的意愿和意向声明还不够。

奥朗德:“(法文)我不能将打击恐怖主义与抗击全球变暖分离开了。这是全球面临的两大挑战,因为我们不只是给我们的孩子们留下一个没有恐惧的世界,我们还必须要给他们留下一个免于灾难的星球。”

在开幕式结束后,各国领导人在当天举行的缔约国领导人峰会上就各自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阐述了观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峰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二大国领导人,他亲自到会向与会者所要说的是,美国不仅仅承认其在造成气候变化问题方面所起的作用,而且还要负起责任,就此问题采取行动。

奥巴马:“(英文)如果我们在这里采取行动,如果我们现在就采取行动,如果我们将我们的自己的短期利益置于年轻人所呼吸的空气、他们所吃的食品、他们所喝的水及其维持生命的希望和梦想之后,这样我们才不会为时过晚。”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当天在峰会上就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发表讲话指出,巴黎协议应该着眼于强化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要为推动全球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习近平强调,发达国家应该落实到2020年每年动员1000亿美元资金的承诺, 2020年后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支持,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有好型技术;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讲究务实有效,应该尊重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国内政策、能力建设、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应对气候变化不应该妨碍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合理需求。

习近平:“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的未来。巴黎大会应该摒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实行奉行法治、公平、正义的未来,要确保国际规则的有效遵守和实施,坚持民主、平等、正义建设国际法治,同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应该得到遵守。”

截至目前,超过180个国家已经提交了自主减排贡献方案,这些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几乎与全球排放总量持平。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方案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

习近平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世界的目光正聚焦于巴黎,国际社会应携手努力,为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气候变化机制,实现更高水平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合作关系做出贡献。

郑南,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

Photo Credit
联合国图片/Rick Bajor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