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太空探索插上艺术的翅膀(10:56)

让太空探索插上艺术的翅膀(10:56)

下载

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第五十八届年会早些时候在奥地利维也纳闭幕。中国政府派出了由外交部、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国家气象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组成的代表团与会,向世界展示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的成就以及国际合作的成果。在大会举行的间隙,中国外交部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别在维也纳联合国大厦的莫扎特厅共同主办了名为《让太空探索插上艺术的翅膀》的主题画展,别出心裁地利用十几幅航空绘画作品展现中国古代和现代的航天探索与成就。联合国电台记者程浩就此电话专访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代表、该校国际学院院长兼联合国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翁敬农教授以及画展作品的创作者、北航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宫浩钦。请听报道:

在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第58届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举办的“让太空探索插上艺术的翅膀---中国航天成就绘画作品展”有机结合了外空科技与艺术,彰显了中国的航天成就和不断加强外空国际合作、促进空间能力建设的良好形象,并吸引了各国与会人员兴致勃勃地参观。画展主办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学院院长翁敬农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空间探索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和不懈追求,因为只有“仰望星空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面对无垠的太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深深向往、勇敢探索;近些年来,中国航天事业更是迅猛发展。此次画展就是希望展现中国古代和现代的航天探索与成就。

翁敬农:“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太空充满了想象和好奇,所以诞生了很多的神话故事,像千里眼、顺风耳、嫦娥奔月、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等等。那么以前我们可以说是‘坐地观天’;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登天察地’的这个阶段了,这主要是通过空间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卫星、我们说遥感,中国的导航、中国的通讯……所以说以前这些神话故事,像千里眼、顺风耳,现在已经都变成了一个现实!我们为什么要举办这个画展呢?我们是想通过把中国从古到今对空间探索的这样一些成果用绘画的方式来进行阐述和表达,借助空间文化,让外空委的广大成员国更多的了解中国在空间探索方面所取得的一些进步和成就。 ”

image
维也纳新闻处官方flickr图片
此次在维也纳展出的航空绘画作品的创作者是北航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副主任宫浩钦。他1973年出生于湖北随州;200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设计系执教。近年来,宫浩钦致力于航空绘画创作,已出版了《画布上的中国航空》、《仰望星空》、《徜徉的笔触:北航校园风景绘画》等多部作品集。他在接受专访时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是第一次在联合国办个人画展,但他在艺术与科学的跨界结合、特别是用艺术的手法来表现科学、思考科学问题方面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

宫浩钦:“这次画展,展出的画作其实我们是沿着这样一个脉络,就是实际上我们对空天、对空天科学、对天空的向往是由来已久的,所以画作有一部分的主题就是‘坐地观天’,展示先人神奇的想象;第二,我们在中古时期,特别是明代、清代、大概14、15世纪左右,我们那个时候的天文学在全世界都是非常领先的,我们的天文台有很多优秀的当时的科技遗存,特别是观测设备,第二组作品表现的就是这个;第三个就是近现代、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我们航天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我们就以此为目的,按照时间顺序,基本上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航天探索与成就做了一个回顾。应该说在想象的创造的领域里,应该有更大的空间、更大的包容性。所以这次画展,我用了最朴素的版画和素描的形式来完成了这组绘画。实际上,除了实用的、我们今天的工业设计以外,还是可以有更多的艺术家从文化或者艺术创作的角度、甚至超越实用的角度做一些尝试。”

宫浩钦在专访中指出,以飞机、航空事件、空中战斗为题材的航空画对很多中国观众而言依然比较陌生。正如罗丹所说:生活当中不缺乏美,缺乏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艺术作品能够打动人、感染人,源自艺术家深刻的生活体验。宫浩钦对航空绘画的喜爱,就源于一次不经意的感动……

宫浩钦:“我们北航收藏了一些旧飞机、老飞机。当时因为航空馆条件有限,就放在露天地里。有一次我从哪儿经过的时候,哎呀在雪地里,那些锈渍斑斑的老飞机特别能够打动我。感觉到它们就像是有生命一样,就像是精灵,就像一个铁骨铮铮的战士,折断了翅膀之后静卧在哪儿……那个感觉,那一刻,真是很难说、很难言传。真正对艺术家起作用的其实就是两个字,就是:有趣!你对它感兴趣的话,它会自然地牵引你去关注它、去了解它。最近这几十年,我们国家的航空航天其实做出了很多骄人的成就。但是这些科学里面有趣的东西,大多数的艺术家们没有多少机会能够接近它们。我个人这种经历,学工业设计出身,对科学可能是专业的关系做了一些留心;再加上来到北航工作,有些机缘就认识了一些很好的朋友。慢慢的就是开始了现在的这些事,朋友们比较认可,我个人在这个过程中也比较享受……”

正如宫浩钦在画作中所展现的,近些年来,中国在航天以及空间技术应用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和北航中心“四大品牌”。北航国际学院院长翁敬农在专访中表示,此次画展也是一次难得的国际交流的机会,让中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通过联合国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

image
维也纳新闻处官方flickr图片
翁敬农:“据我所知,‘北斗’的亚太型和东盟型已经在做了,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北斗’的系统虽然是起步晚,但我们坚持了自主创新这样一个思路;所以在学习和了解现有(导航)系统的基础之上,中国在星座的设计方面是跟其他现有的导航系统是不太一样的。另外,‘北斗’除了提供导航功能以外,它还能提供通讯功能,这个是现在其他的导航系统所没有的,这也是‘北斗导航系统’的一大特色。‘北斗导航系统’现在还是处于一个建设过程当中,根据计划应该是在2020年以前能够提供全球的卫星导航服务。到那个时候,我们想国际合作范围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翁敬农表示,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直接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比如在防灾减灾、国土管理、应急响应等方面,而这些技术同时也能造福于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为此,联合国与中国政府合作于2014年11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了“联合国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空间技术应用人才、促进空间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和应用为主要工作,来与世界各国共享航天发展成果。

翁敬农:“区域中心在中国的诞生,我觉得一个是得益于当前中国空间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也得益于我们现在中国大学发展国际化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和背景。北航这两年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现在已经跟国外的几十所大学开展了学生交换、科研合作等;每年有几百个老师到国外进行访学,我们也接受几百个学生、老师到北航来参加交流或者学习。北航现在已经有1700多个留学生,来自90多个国家。在这样一个环境底下,可以说区域中心的建设也是北航国际化进步的一个集中的体现。今后呢,我想把区域中心真正打造成一个开放的、合作的、空间技术应用方面专业人才培养以及科研合作的平台。每年,我们根据联合国外空委的推荐方向,主要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小卫星技术、空间法、卫星气象等方面开展研究生层面的教育培训工作。另外,我们还想通过一些两周的短期培训,为发展中国家培养这方面的一些专业技术人才。”

联合国外空司司长迪皮蓬表示,中国是联合国在外空事务领域主要的支持方之一。北航中心面向亚太地区,是联合国第六个此类的中心。此外,联合国灾害管理和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也与中国紧密合作,供全世界所有国家使用。例如不久前在尼泊尔发生的大地震灾难造成严重损失,联合国为有需要的国家免费提供卫星信息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和支持。迪皮蓬说,联合国外空司与中国的整体合作非常好,中国正在成为国际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合作越来越重要的伙伴。

程浩,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

Photo Credit
维也纳新闻处官方flickr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