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在尼泊尔地震灾区的搜救任务——访救援队队员、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队员杜晓霞(7:30)

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在尼泊尔地震灾区的搜救任务——访救援队队员、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队员杜晓霞(7:30)

下载

尼泊尔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高度关注尼泊尔遭受的灾害,决定派出一支由62人6条犬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携带近17吨装备物资,赶赴尼泊尔地震灾区执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在救援队圆满完成搜救任务、准备返回中国的前夜,联合国电台记者李茂奇通过电话对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队员杜晓霞进行了采访,请她就自己在这次搜救行动中的经历和中国救援队的工作成果以及如何与联合国方面就搜救行动进行协调等问题进行了介绍。请听报道。

第10次出国执行人道救援任务的中国国际救援队结束了在尼泊尔地震灾区13天的救援任务,已于5月8日返回北京。在救援队返回北京的前夜,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队员杜晓霞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杜晓霞表示,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震后不到22小时,于当地时间4月26日9:45抵达尼泊尔加德满都国际机场,成为第一支抵达灾区的经过联合国测评的重型救援队。在中国驻尼泊尔使馆和尼泊尔军方的大力支持下,救援队在机场组织卸载装备物资的同时,紧急派出先遣分队赶往受灾严重的加德满都市区巴拉朱(Balaju)地区开展生命救援,经过紧张的连续搜索营救,成功救出2名幸存者。医疗分队全程配合搜救行动,对救出的两名幸存者进行了紧急治疗后转交当地医疗部门。

杜晓霞:“市区建筑物倒塌比较严重,我们在第一个工作场地在当地时间3点多就救出了第一名幸存者。他是一名16岁叫做帕纳的男孩……同时在第一个工作场地不远的另外一个工作场地,又发现了有幸存者存在的迹象,所以我们的救援队员又紧急赶往第二个工作场地。第二个工作场地是一个倒塌的7层楼房,搜救这个废墟比较复杂,救援分队在这个场地连续工作了34个小时,然后在28日当地时间2点救出了第二名幸存者。这名幸存者是21岁的约翰。这两名幸存者就是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尼泊尔地震中成功救出的两名幸存者。”

杜晓霞表示,此后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加德满都市区、丹丁等灾区开展了灾情评估、搜索排查、医疗巡诊、防疫洗消等工作。共定位遇难者遗体9具,挖出3具,共巡诊7481人次,有效救治灾民3750人次,发放了价值160余万元的药品物资,防疫洗消面积达17万700平方米。

杜晓霞:“我们这支救援队中有专门的医疗分队。这些医疗分队除了保障我们队员的自身安全和我们所营救的幸存者的安全之外,我们在加德满都和丹丁等地区也会进行一些医疗的巡诊,也会在灾民安置点搭设一些医疗点。我们这支队伍除了抢救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之外,还开展了医疗救治行动。”

杜晓霞介绍说,中国国际救援队在现场接受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OCHA)现场行动协调中心(OSOCC)的协调,每天早晚参加会议,并根据联合国的安排承担加德满都市区西北区域的分区协调责任,组织协调俄罗斯、西班牙、法国等救援队对该区域开展搜索与排查,组织清理遇难者尸体;其后随着搜寻排查范围的扩大,又承担了加德满都外围西部区域的组织协调任务,与新加坡、俄罗斯、马来西亚、中国深圳山地等救援队一起对加德满都以西和北部区域的丹丁白希-博卡拉地区、加德满都东北山区等地开展联合搜救与灾情评估,按期顺利完成了搜寻、排查与评估任务。

杜晓霞:“联合国把国际上来的各支搜救队伍的力量有效地去协调,协助地方政府把这些国际救援力量分配到灾区各个地方,对于有效开展救援行动是非常有利的。”

杜晓霞指出,中国国际救援队中也有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UNDAC)队员,在尼泊尔救援期间,也派出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队员支持联合国现场行动协调中心和接待撤离中心(RDC)的工作,为灾区救援行动的组织协调做出了支持和贡献。

杜晓霞表示,中国国际救援队携带了卫星电话等专业通信设备,队伍也有通信方面的专家,在抵达尼泊尔后,队伍在机场和营地迅速建立了通信,便于前后方沟通联系,也通过购买当地Sim卡便于相互联络,队员可以抽空与后方家人联系报平安。

杜晓霞:“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国内有一个联席办公室这样一个单位,政府相关部门,包括民航、外交等部门都是这个联席会议的成员,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我们的出队也给出了批示。民航和外交部门都为我们派有专机,外交护照等都提供一些便利手续,抵达灾区以后,这边的使馆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尼泊尔军方联系,在安保和交通运输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大力支持。”

李茂奇,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

Photo Credit
中国国际搜救队队员、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队员杜晓霞在尼泊尔地震灾区工作 马来西亚救援队SMART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