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歌手做客联合国(7:53)

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歌手做客联合国(7:53)

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侗族是一个擅长歌唱的民族。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侗族大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一批来自贵州省的侗族歌手对联合国进行了访问。联合国电台借此机会请他们就侗族大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等情况进行了介绍。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李茂奇的报道。

(侗族大歌歌声)

以上是来自贵州省黎平县地扪村的一些歌手在联合国电台播音间里录制的侗族大歌《心心相印》。这些年轻的歌手此次访美主要是到华盛顿参加国际民俗节和到纽约参加亚洲协会举办的侗族大歌专场演出。在纽约停留期间,侗族歌手们利用有限的时间兴致冲冲地来到联合国纽约总部进行了参观访问。

(歌手吴碧霞同期)

吴碧霞:“今天来到联合国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在家里我们只是看到电视里拍的,没想到今天亲眼所见。”

(歌手、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副馆长吴章仕)

吴章仕:“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很好,体会世界和平。我们第一次来,感到很高兴。”

(侗族大歌歌声)

侗族主要居住在中国的贵州、湖南、广西和湖北四省。贵州省的黎平县是全国侗族聚居最多的地区。该县的地扪村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侗族的民族文化风情,与全国最大的侗寨——肇兴一样,以典型侗族村寨特色和侗族大歌演唱而闻名。

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和抒情都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而歌唱则在其中起到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歌声起)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民歌缺乏和声,然而侗族大歌的特点恰恰是复调的多声部演唱。侗族大歌纽约访问团团长、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馆长任和昕告诉我们,侗族大歌多声部的结构在世界民歌中极为少见。

任和昕:“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侗族大歌一个独特的特点就是多声部,它是一个合唱,但唱出的歌是多声部的,五个声部以上。很多美国的学者去调研和采访的时候就发现,如果他们要去合唱,要花很多时间去培训,但侗族的男女青年走在一起就可以把声部高音低音分开,模仿自然的声音把不同的声音表达出来,这就是侗族很特别的一个特点,比如说苗族、很多蒙古族的音乐、新疆的音乐,就没有多声部的音乐。这在世界上也是比较少的,而且是自然的,没有伴奏,没有指挥的自然音乐。”

任和昕表示,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友谊是侗族大歌的主要内容。他指出,侗族没有文字,但有独立的语言。所以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很多时候是通过歌来传唱的。很多情感的表达都是通过音乐来表达,比如说谈情说爱,原来村与村之间的交流,很老的故事传说,都靠歌来传承。

任和昕表示,唱歌在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方面发挥着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歌声通常被视为爱情的“敲门砖”。侗族男孩在前往女孩家通过歌声表达爱意的时候,为了不让女孩的父母听出自己的声音,往往选择用假声唱歌。

任和昕:“侗族一开始谈情说爱的时候大家在一起通过歌声来试探对方的情感,如果你的歌声打动她,然后在留下深刻的印象后,就会有再接触的机会。过去村寨都很封闭,所以大家谈情说爱就要靠音乐来传达,比如说在一个女孩子家里的客厅里面,他们叫歌堂,男孩子晚上便拿着自制的琵琶到女孩子家去,一块在那里说说笑笑,弹着琵琶唱着歌。他们的歌的曲调是一样的,但就像写诗似的,歌词是可以不一样的。通过歌词来表达一些相互之间的一些感情,就像对诗、对歌,在对话中找到感觉了,私下就可以开始交往了。”

任和昕表示,侗族大歌并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它更多地是侗族人的一种生活表达,代表了他们的生活智慧和哲学,与他们的生活和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在一起,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声音。侗族人唱歌的才能是从小耳濡目染从父辈和大人那里获得的,同时他们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带给他们许多灵感。然而,现代生活也在改变他们的传统生活,大歌以前所具有的功能,如谈情说爱、进行交流和历史传承的功能,在逐渐消失。这是侗族大歌当今所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

任和昕:“我们要寻找到一个新的载体,把文化可以传承下去。这是我们一个大的挑战。我们从2003年开始,做了一个100首侗歌的传承计划。因为这一计划,培养了几百个传承人,让他们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和载体里把种子播下去。这一项目获得了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颁发的一个鼓励青年人学习他们的传统艺术的奖项。”

任和昕表示,为了侗族大歌的长远发展,做好青少年的传承工作至关重要。他们将整个的侗族村寨都作为一个生态的博物馆,研究中心将每周六定为“文化传承日”,邀请小学生到博物馆参加传承活动。目前该项目已经初见成效,许多以前的小学生现在已经成了主要的传承人,并带动其余的家庭成员加入了传承者的行列。由此他看到了侗族大歌继续传承与繁荣的希望。

(侗族大歌演唱)

李茂奇,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

Photo Cr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