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水下文化遗产的困境(8:52)

保护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水下文化遗产的困境(8:52)

下载

千百年来,人类历史上的众多宝贵文化财富因为种种原因而停驻在了时间的隧道里,它们被深埋海底,留下无数富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意外发现宝藏也因此成为很多人的梦想,并创造了大量以寻宝为题材的引人入胜的文艺作品。近年来,如同陆地埋藏的文物珍宝不断被私自盗掘和走私、贩卖一样,蔚蓝海洋下的人类文化遗存也未能逃脱被非法盗捞和破坏的命运,尤其是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加勒比海和地中海海域、拥有丰富水下文化遗产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日特别在纽约举行研讨会,重点关注这些国家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维持以及可持续开发利用等关键工作。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程浩的报道:

“水下文化遗产”是指定期或持续被部分或全部淹没在水下至少100年且具有文化、历史或考古价值的一切人类存在的遗迹,其中包括失事船舶的残骸,如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游轮,被淹没的遗址和建筑物,如被誉为“世界第七大奇观”的埃及亚历山大灯塔或黑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湖边村庄,以及工艺品、人体遗骸、飞行器等。据教科文组织统计,水下文化遗产以沉船残骸为主,数量大约在300万处左右,为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奴隶贸易、自然灾害以及遥远区域间的和平往来提供了重要佐证;对当代后世来说,它也是有关古代文明和历史上著名海上航行的宝贵信息来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纽约办事处主任简森(Vibeke Jensen)在研讨会上强调指出,对于小岛屿国家而言,水下文化遗产具有极为特殊的重要价值和独一无二的开发潜力。

简森:“(英语)与大海之间强烈的文化联系是所有岛屿国家所共享的特性,因为其广阔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覆盖了大面积的世界海域,而且远远大过其陆地领土面积。很大一部分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的先祖遗迹几个世纪来都被海水如‘时光胶囊’一般封存了起来。那些未经开掘的水下都城、沉船以及史前遗址在科研、教育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有助于构建当地的可持续旅游业,因为水下宝藏无疑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然而,众多有前途的水下遗址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游人目前无法进入,因为这里没有潜水步道、玻璃底船航道,也不提供浮潜或文化游览等增值服务。此外,这些珍贵的文物古迹正在受到寻宝活动的巨大威胁。”

位于加勒比海和大西洋之间的安提瓜和巴布达正是这样一个水下文化遗产非法盗捞和破坏问题相当严重的中美洲岛国。据历史记载,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于1493年在第二次新大陆探险之行时发现了这片岛屿;从1632年起,它沦为英国殖民地,直至1981年独立,成为英联邦成员国。几百年来,安提瓜和巴布达一直是联通欧洲、非洲以及美洲的贸易航线上的重要一站。由于海盗活动猖獗,其周边海域曾有“世界三大沉船坟墓”之称,传奇、财富、危险都与这片海域画上了等号。据教科文组织安提瓜和巴布达国家委员会主席墨菲(Reginald Murphy)介绍,正如电影《加勒比海盗》所描绘的那样,寻宝人对这片海域一直趋之若鹜……

墨菲:“(英语)我们在岛上发现,每个人到这里来似乎都是为了寻找深埋海地的沉船宝藏。尽管需要专业设备和受过高级培训才能实施开掘工作,但对越来越多寻宝者而言,被淹没的考古遗址已不再遥不可及。随着海洋水下探摸技术与科技装备的发展,下潜深海300米左右已不成问题,失事船舶的残骸和水下遗迹开始变得越来越容易接近。因此,许多水下考古遗址在未使用科学的考古开采方法的情况下遭到非法洗劫。同时,一些遗址可能处于渔业区域,铺设管道和其他洋底活动都可能破坏甚至损毁这些文化遗产。洗劫和毁坏事件的增加正在对我们共同的遗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墨菲指出,如同陆地地下埋藏的文物珍宝不断被私自盗掘和走私、贩卖一样,海洋水下文化遗产也未能逃脱类似的命运。随着国际间商业性文物交易活动的活跃,越来越多人把探海寻宝看作是一条迅速致富之路,并开始对水下文化遗产进行近乎疯狂的盗捞活动以获取暴利;而在此期间对文物的破坏无疑就是一场灾难……

出席研讨会的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常驻联合国代表奇基亚奥(Jane Jimmy Chigiyal)对此深表赞同。70多年来,在这个南太平洋岛国清澈澄碧的水面下,一直埋藏着一段惊人的二战历史……1944年,美国意识到日本的威胁后于2月17日向停泊在特鲁克泻湖水域的日本帝国舰队发起攻击,短短两天时间里,美军强大的战舰、潜艇和轰炸机摧毁了日方60多艘军舰和250架飞机,其残骸、包括大量枪械弹药、石油罐、日常物品、甚至还有当年的报纸都一直沉睡在湖底。今天,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舰队墓地”成为密克罗尼西亚最受欢迎的游览胜地之一,每年接待超过4000名游客,是当地居民重要的就业和收入来源。然而,除受到人为破坏以外,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也对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构成日趋严峻的威胁。

奇基亚奥:“(英语)随着气候变化引发的台风威力不断增强,这些水下沉船正受到巨大海浪浪潮的威胁,使相关文化遗产变得愈发脆弱。同时,人们越来越担心,包含在被破坏的沉船中的石油可能会泄漏到海洋之中,由此污染海洋生态系统并对当地旅游产业产生负面影响。鉴于上述一系列紧迫的环境和经济问题,水下沉船目前已经成为了一个隐藏的‘定时炸弹’。然而,它并没有被列入我国政府议程、甚至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议程之中。因为根据初步评估,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维持需要花费巨额资金,这超出了地方及国家政府的财政和技术能力。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获得国际社会进一步的帮助和支持。”

正是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01年就编撰并通过了《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为遗产保护确定了一个共同标准,明文规定不得以贸易或投机为目的对水下文化遗产进行商业化开发,并要求缔约国预防并打击日益增多的掠夺和破坏水下文化遗产的行为。出席研讨会的美国西佛罗里达大学著名考古学家艾瑞顿(Della Scott-Ireton)表示,现有国际机制尚有不足之处……

艾瑞顿:“(英语)我特别要指出的是:目前依然欠缺有效的对水下考古遗址的法律保护监管体系,特别是当其处于国际水域时更是如此。同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对文物归属权采取了一种非常宽泛的规定,发现国在水下遗产归属方面具有优先权,而并非是该遗产历史上所归属的那个国家,因此没有得到一些国家的认可和支持。此外,一些国家迄今为止根本没有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另一些国家则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

程浩,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