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军费开支总体下降 亚洲等地区军费开支则增长迅速(7:04)

全球军费开支总体下降 亚洲等地区军费开支则增长迅速(7:04)

下载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最新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军费开支总额约为1万7470亿美元,比2012年下降1.9%,美国军费开支仍然遥遥领先,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非洲和亚洲等发展中地区国家的军费开支出现大幅增长。在联合国裁军事务办公室4月14日“军事开支问题全球行动日”到来之际围绕全球军费开支的走势问题举行的讨论上,与会代表认为,美国军费开支走向仍将主导全球军费开支趋势,而亚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军备竞赛。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郑南的报道。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编撰的《2013年世界军费开支趋势报告》显示,全球军费开支连续第二年出现下降,主要是由于美国以及西欧、中欧和大洋洲地区国家军费开支下降。该报告撰写人之一、负责全球军费开支研究项目的高级研究员弗里曼(Perlo Freeman)4月14日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就军费开支问题举行的讨论会上指出,美国的军费开支走向主导全球军费开支趋势,2013年全球军费开支下降1.9%,这主要源于美国从伊拉克等地撤军后削减了开支;假设没有美国的削减,全球军费开支将呈增长态势。

弗里曼:“(英文)2013年全球军费开支约为1万7470亿美元,这只是一个估计数字,因为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有的国家缺乏数据,或者数据不确定,但这还是一个相对可靠的数据。2013年全球军费开支比2012年的实际数字降低了1.9%,这是在多年增长后连续第二次下降;2013年军费开支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2.4%,与2012年持平。2013年军费开支下降的两个明显趋势是包括美国以及西欧、中欧和大洋洲国家等军费开支下降,而其他国家的军费开支均呈上升趋势。”

《世界军费开支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美国军费开支为6400亿美元,报告估计中国的军费开支为188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位,其次是俄罗斯,估计其军费开支为878亿美元。

弗里曼指出,就地区来说,2013年非洲国家的军费开支增长最大,增幅达8.3%,总额约449亿美元。

弗里曼:“(英文)2013年非洲的军费开支与其他所有地区相比是增长最高的。特别是北非地区, 这个地区国家的军费开支增长比2012年增加了两倍多。阿尔及利亚是第一个军费开支超过100亿美元的非洲国家,其增长比例为8.8%,比2004年增加了176%;而安哥拉的军费开支增长36%,首次取代南非,成为撒哈拉以南军费开支最多的非洲国家,同时也是非洲第二大军费开支国。丰厚的石油收入似乎是阿尔及利亚和安哥拉军费增长的一个因素。”

弗里曼指出,2013年中东国家的军事开支增幅为4%,达到1500亿美元,其中沙特阿拉伯增长14%,达到670亿美元,首次跃居全球军费开支第四大国,该国与伊朗的紧张局势是造成军费开支增加的部分原因。另外,该国不断加强了军事力量,以避免“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发生。

就亚洲地区国家的军费开支而言,报告数据显示,亚洲国家2013年的军费开支增幅为3.6%,其中中国增幅为7.4%。报告指出,中国与菲律宾和越南等国的领土争端是导致中国军费增长的一个驱动力。

来自美国非政府研究机构- 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的外交政策事务负责人费非尔(John Feffer)当天就亚洲地区的军费开支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他指出,就军事开支总量而言,亚洲地区数额巨大,首次超过欧洲地区,仅东亚地区的军费开支就达到2820亿美元。

费非尔还指出,亚洲地区近年来出现了令人吃惊的军备竞赛现象。

费非尔:“(英文)朝鲜的军费开支增加是为了回应韩国军费开支的增加,反之亦然。但十年前,南北方的局势却不是这样,南北双方那时实施了所谓的‘阳光政策’。后来,韩国则宣布大幅增加军费开支,而朝鲜则将大量资源用于开发核项目。近年来,亚太其他地区也出现军备竞赛情况,亚洲地区军费开支增加的驱动力来源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以及与邻国的领土争端促使中国军费开支增加等。”

费非尔还指出,在过去10年里,亚洲地区的军费增长了62%,亚洲还是全球主要的武器进口国,在2008-2012期间,全球武器五大进口国均是亚洲国家,依次为印度、中国、巴基斯坦、韩国和新加坡,而美国在亚洲的盟国购买了大量美国生产的武器,过去十年来,美国武器出口增加了两倍多。

费非尔:“(英文)美国政府向其盟国施加巨大压力,要求他们购买美国的武器,因为如果他们不购买的话, 他们的整体国防系统将会失去相互可操作性,可能与他们所购买的其它美国生产的武器不匹配。传统上来讲,在国防开支减少的情况下,美国武器出口往往呈上升趋势。如果美国武器生产商得不到五角大楼同等水平的合同,他们必须在海外得到补充。 克林顿执政期间有意促进了海外武器销售,在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政府还采取了对美国出口武器提供便利和精简程序的政策。”

郑南,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

Photo Credit
UN Photo/Milton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