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码头》再现伊拉克战争安理会经典场景(9:50)

《奥赛码头》再现伊拉克战争安理会经典场景(9:50)

下载

以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后的外交斡旋为背景的法国电影《奥赛码头》近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了观摩活动。这部具有黑色喜剧风格的影片,把人们的思绪又带回到11年前发生在安理会的一幕幕重大事件,而围绕剧中的法国外长及其讲稿撰写人展开的故事,更让人们再次体会到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肖凡的报道。

(《奥赛码头》片段,压混)

法国外交部位于巴黎塞纳河畔风景如画的奥赛码头,这一地名于是就成为法国外交部的代称。2010年,漫画小说《奥赛码头》(Quai d'Osay)一经问世就畅销全法,屡次加印并被评为年度法国“必读之作”。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诙谐、出色的绘画以及“爆炸性”的对白外,《奥赛码头》一书的主角——具有诗人气质的法国前外长多米尼克•德维尔潘(Dominique de Villepin)无疑是该书畅销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3月17日于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电影放映活动上,法国著名导演贝特朗•塔韦尼埃(Bertrand Tavernier)表示,执导《奥赛码头》对他而言绝对是一种突破性的尝试,影片希望以喜剧的形式体现严肃的历史性题材,把外交、谈判以及重大的国际性事件以幽默但又不失真实的手法体现出来。因此,这个看似轻松的工作其实蕴藏着极大的挑战。

塔韦尼埃:“(英语)我在读完漫画小说《奥赛码头》后当即就决定拍摄这部影片。因为,我认为故事的主题非常现代而且激动人心,那就是外交事务,以及法国和法国外长在当代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非常严峻的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在讲述这个严肃的故事的同时,既要让观众开怀大笑,也要保证细节处理的真实。这是一项挑战,因为我从来没有执导过喜剧。在这样一部喜剧中,你必须相信剧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

(《奥赛码头》片段,压混)

《奥赛码头》一片中的法国外长由著名影星蒂埃里•莱尔米特(Thierry Lhermitte)出演,与这一角色的原型前外长德维尔潘一样,莱尔米特身材瘦高、面容英俊。不久前,61岁的莱尔米特被著名时尚杂志《魅力》(Glamour Magazine)列为“2014年最性感男士”之一。

2013年初,莱尔米特在随《奥赛码头》剧组到纽约联合国总部进行外景拍摄时表示,他对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后所发生的事件记忆犹新,那时他经常收看新闻,因此,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法国外长德维尔潘在安理会发表讲话的情景。

莱尔米特:“(英语)这部电影讲的是一名被法国外交部聘用,为法国外长撰写讲话稿的年轻人的故事。我在电影中扮演多米尼克•德维尔潘,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德维尔潘正担任法国外长一职。电影里的法国外长对于完美有着近乎疯狂的追求,他不断地修改讲话稿里面的词句,不断地要求下属做更多的工作……这是这部电影富有喜剧色彩的一面,电影中具有历史背景的一面是在结尾时,法国外长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表讲话,阐述法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

(《奥赛码头》片段,压混)

如果说《奥赛码头》中热爱文学、擅长长跑、言必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法国外长以他行动如风的亮相,以及时而犀利时而爆笑的言辞给观众带来不少欢乐,那么现实中的德维尔潘则以睿智、儒雅和知性为人所称道。作为法国政坛精英中的精英,德维尔潘兴趣广泛,博学多识,曾被《纽约时报》称为“外交官的招贴画”,是“一个夜里只睡不超过四个半钟头,喜欢叫醒助手商讨国事,白天进行马拉松式的工作,而夜晚创作诗歌的精力充沛的人。”

(音乐,压混)

2003年,由于法国在伊拉克问题上与美国持有不同立场,时年49岁的德维尔潘代表法国在安理会部长级会议上发表的激情演讲,成为国际社会反对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最强音。

德维尔潘:“(法语)在联合国这个圣殿里,我们是理想的捍卫者,是良知的守护神。我们肩负的重大法律责任和享有的无上荣光必须引导我们首先选择和平解除伊拉克武装的道路。”

10年后的2013年,《奥赛码头》一片的摄制组专程来到纽约联合国总部进行拍摄。导演塔韦尼埃表示,在安理会大厅的拍摄现场,每一名演职员都仿佛身临其境,被一种发自内心的情绪所感染。

塔韦尼埃:“(法语)我们在拍摄安理会的那个场景时体会到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情,摄制组的每一个人都为之所感染,扮演法国外长的莱尔米特尤其如此。那些扮演剧中各国代表的临时演员们都聚集在安理会大厅里,他们全都来自剧中角色所代表的各个国家。在与这些临时演员们交流时,来自巴基斯坦的演员对我说,‘我要在法国外长发言后鼓掌,因为我完全同意他所阐述的立场。’当我与英国演员交流时,他说,我不会做出反应,我要把目光投向美国代表。还有一件事是,来自安保部的一名联合国警官对我说,你的摄影师可以用跟《同声传译员》的摄影师戴瑞斯•康吉(Darius Khondji)一样多的电,原因是戴瑞斯•康吉在拍摄《同声传译员》时耗费的电量之多,以至于把整个安理会大厅的电路都弄短路了。”

(《奥赛码头》片段,压混)

影片中初出茅庐的年轻讲稿撰写人的原型就是《奥赛码头》一书的作者安托南•伯德里(Antonin Baudry)。2002年,刚刚完成研究生学业的伯德里开始了他在法国外交部部长办公室的工作,时年33岁的伯德里跟书中专门负责“语言”的撰稿人阿蒂尔一样,怀着理想在现实中摸索向前。伯德里在德维尔潘身边工作的“幕后”经历,为这部影片中的许多人物、对白和细节增添了一种不可多得的真实性。

伯德里:“(英语)我一直深信联合国是维护国际和平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我为法国外长工作时。事实上,这也正是德维尔潘所要传递的信息——我们或者设法拥有一个像联合国这样的危机管理机制,或者任凭世界陷入混乱之中。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联合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让人心潮澎湃的地方。每次来的这里,我都会体会到一种令人感动的情怀。”

《奥赛码头》一片结尾的场景还原了2003年2月14日安理会有关伊拉克问题的部长级会议,这是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安理会相关讨论中最重要、最具决定性的一场会议。当时座无虚席的大厅中气氛凝重,法国外长德维尔潘抑扬顿挫的话语不仅针对美国当时的国防部长、一味信奉单边主义的拉姆斯菲尔德的有关“老欧洲”的言论做出回应,更道出了法国以及在座许多国家的代表和全世界信仰和平的人们的心声,从来没有人鼓掌的安理会大厅因此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掌声。

德维尔潘:“(法语)此时此刻,这些话语来自一个古老的国家——法国,来自我所居住的大陆——欧洲。在那里,人们知道什么是战争、什么是占领、什么是野蛮。一个古老的国家没有忘却,并且铭记她对来自美利坚和其他所有国土的自由斗士的感激之情。然而,她也永不放弃在历史和人类面前挺身而出。她希望和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一道坚定地采取行动,忠于自己的信念——那就是,我们可以共同创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肖凡,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