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组织:牲畜健康——全球健康链中最薄弱环节(10:00)

粮农组织:牲畜健康——全球健康链中最薄弱环节(10:00)

下载

当今世界人口增长迅速,而且随着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肉食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导致了大规模的集约型畜牧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环境在恶化、气候在变化,人口和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增强。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了疾病的扩散和新疾病的出现。这是粮农组织最近发布的最新一份世界畜牧业报告的主要内容。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黄莉玲的报道。

粮农组织的报告题为《2013年世界畜牧业:不断变化的疾病形势》。这份报告有一个令人警醒的结论:近几十年来,新出现的疾病中有70%源自动物,其中有些疾病与人类日益追求肉食的情况直接相关。

粮农组织首席兽医官卢布罗斯(Juan Lubroth)介绍了报告的大致内容。

卢布罗斯: “报告审视了一系列疾病,有的疾病我们已经知道数千年了,包括结核病、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和口蹄疫等,有的则是新出现的疾病。 ”

1975年世界有40亿人口,现在已经超过70亿,到2050年将达到96亿,同时自2007年5月以来,城市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包括南亚的恒河流域、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越南的红河流域和湄公河三角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对肉食的需求猛增。从1980年到2010年的三十年间,世界饲养的鸡的数量增加了近3倍,从70亿多只,增加到近200亿只。肉类的出口也大幅增加,80年代后期,世界禽类肉类的出口每年仅为220万吨,到2010年左右,增加到了1360万吨,增长了五倍多。

卢布罗斯: “在世界范围内,牲畜占了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43%,在有的国家这个比例更高,比如毛里塔尼亚、苏丹和新西兰,可能超过80%,有的国家则低于这个比例,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进口牲畜,以满足国内的需求。”

人口增长、农业扩展,以及食品供应链日益全球化大大改变了疾病出现、跨越物种界限和蔓延的方式。为了扩大粮食生产,人类将曾经的荒野地区辟为农田,使自己及牲畜与野生动物传播的疾病发生接触。2003年SARS病毒的暴发就是由于病毒由蝙蝠传染给果子狸,并最终通过动物市场传给人类。H5N1禽流感病毒也是由野鸟传染给家禽,并进一步传染给猪和人。禽流感病毒目前正在演变为一个大的、多样的病毒基因库。在理论上,这种病毒经过五次变异以后就能够获得通过空气传播的能力,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人类将面临全球大流感的威胁。不过,有些情况正好相反,人类饲养的牲畜会将病原体带入自然区域,影响野生动物的健康。

卢布罗斯: “很多因素导致了这些疾病的出现和扩散,大多数原因是人为的,包括贸易的全球化,由此带来的流动,整个世界的全球化,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由于公路和水坝等而变得支离破碎。如果我们进入原生的自然环境,我们进入的是一个病毒及其宿主的自然循环,我们容易感染某些疾病。我们饲养牲畜、将这些牲畜引入自然栖息环境的时候,也这会造成一些不稳定,新疾病的出现就是这种不稳定的表现。 ”

《2013年世界畜牧业》报告指出,世界农业已将重点从生产主粮谷物转向提供以畜牧和渔业产品为基础的高蛋白食品。虽然畜牧业产生了大量经济和营养效益,但该产业的快速增长也催生了一些与健康有关的问题。在集约化畜牧生产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大规模饲养肉牛、奶牛、禽类和猪,导致了大量基因、年龄和性别都相同的牲畜集中在一起,快速生长,同时进栏,同时出栏。这种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强大的生物安保和健康保障制度通常可以预防传染病问题,但是,当病原体毒性猛增,避开了所使用的疫苗,对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或沿食物链传播时,重大疫情也时有发生。这在集约化生产体系存在很多缺陷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尤其突出。

在集约牲畜生产中,经常使用抗菌素以治疗和控制疾病,或者将抗菌素用作一种饲料添加剂促进牲畜生长。大规模的使用抗菌素导致病原体获得了耐药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的产生就是一种典型的例子,这种具有耐药性的细菌能够对猪和其他几种牲畜以及人造成感染,而且还出现了这种细菌在牛与人之间传播的例子。此外,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了由一种具有耐药性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O157:H7)引起的出血性结肠炎,在美国,每年都有人因此而死亡,而这种大肠杆菌的出现与牛的饲养环境有关。2011年,德国出现了有一种少见的出血性大肠杆菌(E. coli O104:H4)引发了严重疫情,导致50多人死亡,而元凶是受到粪便污染的蔬菜。Q热( Q fever)也是一种集约型偶蹄动物饲养体系产生的具有高度传播性的病毒,而且是人畜共患疾病。2007年,荷兰的奶羊中出现了Q热,并且扩展到人群中,直到2010年才通过免疫等综合手段得到控制。

最初于1987年在美国发现的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可导致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及仔猪出现严重呼吸道疾病,因病猪耳朵颜色变紫,这种病俗称蓝耳病。中国饲养的猪占世界总量的一半。2006年中国出现了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导致蓝耳病的病毒,共有200万头猪受到影响,40万头死亡。 粮农组织首席兽医官卢布罗斯指出,这是牲畜疾病会带来严重经济后果的一个例子。

卢布罗斯: “有的牲畜疾病可能会导致一些国家的经济瘫痪,比如口蹄疫,如果你的国家有这种疾病,其他没有这种疾病的国家不会跟你进行贸易。牲畜疾病还会导致效率低下,削弱国家经济,牲畜因疾病而产量较低,奶牛可能产奶不够,或者奶的质量不好,牲畜的体重下降,在市场上卖不掉,影响社区和人的生计。比如口蹄疫,口蹄疫并不会影响人类,但它会导致一头小牛死亡,如果一个家庭有一头牛和一头小牛,结果小牛死了,这是50%的死亡率,对这个家庭会产生严重影响。”

畜牧业发生的紧急疫情并非仅涉及大规模集约化系统。在小型畜牧生产系统中,动物往往在大片区域中散养,其密度仍相对较高,而这也通常有利于疾病的传播。2010年,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共生产了1亿4700万吨牛奶,在这两国家共有8900万个小型农场,奶牛和水牛数量共有1亿4000万头,也就是说每个农场平均还不到两头牛。这里每头牛每年产奶1000公斤,与美国的集约化农场相比,产量很低,美国集约化农场中的一头奶牛每年要产奶约一万公斤。但印度次大陆是世界上偶蹄类动物疾病集中的地方。

粮农组织首席兽医官卢布罗斯指出,常规的风险管理办法已无法应对挑战,粮农组织倡导“同一个健康”的理念,探究环境因素、动物卫生和人类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联合所有相关方共同致力于解决疾病问题。

卢布罗斯: “要应对这些疾病仅让兽医和医生一起合作是不够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生物学家也应当参与进来,一同来审视这个复杂的全球健康问题和食物链。政府各部门的部长和金融界人士应当参与进来,因为健康事关所有人。 ”

粮农组织的报告确定了需要采取行动的四个主要方面:减少人类和牲畜罹患因贫困导致的地方性疾病;应对全球化和气候变化驱动的生物威胁;通过健康的畜牧业提供更安全的动物源食品;预防致病因子通过野生动物向家畜和人类传播。

黄莉玲,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