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面临的严峻挑战——海水急剧酸化(7:48)

世界海洋面临的严峻挑战——海水急剧酸化(7:48)

下载

在十年前,“海洋酸化”这个词几乎鲜为人知。如今,由于对气候变化的大力宣传,人们对海洋酸化的这一概念已经不再那么陌生。虽然海洋酸化并不是全球变暖的结果,但却是与之伴随而来的问题,而且对海洋这一重要的生物栖息地、物种和人类都具有广 泛的影响。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黄莉玲的报道。

海水酸化是当今世界海洋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在今年9月中旬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维也纳召开的“应用核技术促进海洋环境可持续性”的科学论坛上,海洋酸化是主要议题之一。

出席论坛的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院长胡绍燊在接受联合国电台采访时介绍了导致海洋酸化的原因。

胡绍燊: “二氧化碳容易溶解于水中,由于人类燃烧燃料,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也增多,这一方面是好事,因为这减少了一部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但另一方面,海洋的负担加重,海水的酸性增加了。”

海洋目前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约为人类活动排放量的 25%。据估计,这种潜在的海洋服务功能相当于每年给全球经济带来860亿美元的补贴。目前世界海洋的平均酸碱度为8.1,比工业革命以前降低了0.1个单位,但这意味着海洋的酸度已经“飙升”了30%。这种酸化率是2亿5000万年里从未有过的。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加,那么,海洋酸化的速度还将会加快。

胡绍燊: “现在海水变酸的速度是在有人类以来从未有过的。海水的酸性出现了大幅度的升高是毫无疑问,因为人类的活动而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大幅增多了。 即使现在控制住酸化的趋势,海水目前的酸性也不会在未来三四十年里得到扭转,更不用说人类还没有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做得足够。 ”

海洋酸化的一个主要影响是降低许多海洋生物生成壳与骨骼所需的碳酸根离子。大部分生物对微小幅度的酸度变化也非常敏感,特别是在幼年时期。有证据表明某些钙化生物已经受到了影响,对于其它物种,其生理过程和行为活动对海洋酸化也表现出敏感性。

胡绍燊: “海洋中有很多的生物需要水中的钙来生成壳,像人们所熟悉的蚝。海水中的酸性增加以后,它们的壳就会变薄,或者它们需要重新造壳。因此海水酸化对这些生物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

许多对海洋酸化最敏感的物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在生态、经济和大规模养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对海洋酸化非常敏感的温水珊瑚能够减少近岸退化,并为许多其它物种提供栖息地。

海洋上大量漂浮的单细胞浮游生物对海洋酸化也非常敏感。

胡绍燊: “很多浮游生物飘在水面上,阳光照射下来就被反射回去,因为水上面有了浮游生物而不再透明了。如果没有了浮游生物,太阳光就会使海水变热,这就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使得全球变暖的速度加快。 ”

还有一些海洋生物,如光合藻类和其它海洋植物,如海草等会直接受益于海洋酸化。然而,即使是对这些物种产生正面影响, 海洋酸化也将对食物链、群落动力学、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破坏。

另外,世界各海域的海水酸化程度并不一样。

胡绍燊: “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化与温度有关,水的温度越高,溶化的二氧化碳越少,反之亦然。因此在水冷的地方,比如说南极,问题会更加严重。 ”

毋庸置疑,海洋正在发生的酸化是剧烈的。如果人类不果断地迅速行动起来,那么,这种变化将会影响人类目前的生活,甚至会更严重地影响子孙后代。以往的地球地质学记录显示,尽管许多物种遭致灭绝的诱因非常复杂,然而物种的灭绝常常与“酸化” 事件相伴生。大量的物种灭绝之后,生物多样性的回归通常需要耗费百万甚至几亿年的时间。

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院长胡绍燊表示,应对海洋酸化问题的当务之急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胡绍燊: “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工业界、普通大众和政府之间开展合作非常重要。因为不论是被人们叫做绿色经济也好,蓝色经济也好,总而言之减少使用、减少生产,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而且更加昂贵,即使进行飞行旅行,人们也要计算一下碳预算,看看旅行消耗了多少碳。这种使用并且付费的原则创造了减少使用的动机。但这并不容易做到,美国都退出了《京都协定书》,因为这会影响到美国的工业。因此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2009年于摩纳哥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高二氧化碳海洋世界研讨会上,来自26个国家的155 名科学家通过了一份声明。这份摩纳哥声明呼吁决策者应迅速采取行动以使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稳定在安全水平,避免海洋酸化进一步加剧。

在2012年6月于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各国领导人在成果文件中,‘呼吁提供支持,来研究和阐明海洋酸化和气候变化对海洋与近海生态系统和资源的影响……通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阻止进一步的海洋酸化,增强海洋生态系统以及那些依赖于它的群落的恢复能力” 。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际原子能机构在里约宣布将启动一个新的海洋酸化国际协调中心来服务于科学界、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公众。

黄莉玲,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