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在联合国展示中国古代文明最新发现(6:38)

“清华简”在联合国展示中国古代文明最新发现(6:38)

下载

纽约时间8月27日晚,由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和清华大学共同举办的“写在竹简上的中国经典——清华简与中国古代文明”专题展览开幕式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大使、联合国副秘书长盖图和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胡和平教授出席了开幕式。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李茂奇的报道。

(现场声)

联合国纽约总部一楼大厅在“清华简”诸多展板的点缀下多了一层繁忙与文化的韵味。众多常驻联合国的外交官、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人员、纽约各界人士以及许多生活在美国东部地区的清华校友齐聚一堂,参加了这一特殊的国际文化交流展示活动。

刚刚履新到任的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大使亲自出席展览开幕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刘结一表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崇尚包容,倡导共赢。他相信本次展览有助于大家对中国文化、中国道路的理解,并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

刘结一:“今天,各位通过图片和介绍可以发现,远在人类发明纸张之前,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协和万邦等思想观念,就被中国人镌刻在竹简这种古老文化载体上。千百年来,这些理念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髓,引领着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互鉴。千百年后,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些躺在历史尘封中的书简,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精神,以及《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遥相呼应。”

竹简,是中国古代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的主要书籍形式,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2008年,清华校友向母校捐赠了一批竹简,共2500枚,大约抄写于公元前300年,距今已有2400年历史。经过5年的初步整理,研究人员从这批后来被命名为“清华简”的竹简中发现了一大批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典籍和文献。内容包括:相传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所著的重要文献《尚书》中的文章20多篇,记载着中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重要历史事件的历史著作《系年》,中国古代最全的诗歌汇编《诗经》未收录的很多首周代诗歌,首次记载中国古代诸侯国楚国的历史、地理的著作《楚居》,以及能够进行两位数乘法、除法以及乘方、开方运算的中国最早的数学文献《算表》等等。文献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历史、地理、天文、诗歌、数学等诸多方面,而且全部是用当时的楚国文字写成,反映了高度发达的中国古代文明。

联合国联大与会议管理部负责人盖图(Tegegnework Gettu)副秘书长对于“清华简”的价值给予高度肯定,更对整体中华文明赞誉有加。

盖图:“中国文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似乎没有一个起始点。它就像一种自然现象一样出现在历史当中。当中国文字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商代衍生出来之时,伟大的古希腊城邦还未出现,罗马更是在千年之后才得以形成。然而,殷商书写系统的嫡系至今仍被超过10亿人所使用。中国人在今天可以明白孔子时期所撰写的铭文;当代中国书籍和谈话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引用几个世纪前涉及古代战争和宫廷争斗的典故。这些清华竹简和清华大学所作的工作将使这一丰富内涵发扬光大。”

自从收藏了这批珍贵的竹简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研究团队一直在积极从事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编著工作,经过5年多的辛勤工作,公布了345支高清晰的“清华简”照片,整理释读出18篇“清华简”内容,已经出版了三辑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但“清华简”的整理、研究工作仅仅是开始。预计仅整理报告的出版大约就需15年的时间。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胡和平教授表示,此次展览展示的是清华简的一部分整理和研究成果,通过文字和图片介绍了简牍的制作、简牍文字和书写及其研究和保护等,展示了“清华简”无可估量的学术价值。胡和平表示,“清华简”入藏后,世界大批汉学家不约而同前往清华大学参观访问并开展合作研讨。此次展览期间,他还将率领清华代表团前往美国常青藤名校达特茅斯学院,参加“清华简”在海外举办的首次国际研讨会。胡和平表示,清华大学将秉承开放的原则,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保护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应有贡献。

胡和平:“我们相信,随着‘清华简’整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必将有更多闻所未闻、前所未见的珍贵文献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对我们重新认识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科学文化成就,促进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茂奇,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