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升温2°C对非洲、亚洲和沿海贫困人口意味着什么?(7:34)

全球升温2°C对非洲、亚洲和沿海贫困人口意味着什么?(7:34)

下载

未来三十年,气候变化将日益威胁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供给,威胁到南亚和东南亚的城市、农田与水资源。此外,极端天气将给世界最贫困人口的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世界银行在6月19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明确地告诫人们,如不尽快采用有效措施,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和落实消除贫困目标的心腹之患。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肖凡的报道。

根据世界银行委托编写的科研报告《延缓全球升温步伐》,在我们这代人的有生之年,人类将会面临中近期气候灾难。报告称,全球气温升高2°C的情况最快在今后20至30 年内便会出现,而科学家们曾预测,这一现象一旦发生,将可导致普遍的粮荒、前所未有的热浪和更加猛烈的飓风。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表示,去年发布的首份有关气候变化的《拒绝升温》报告发出警告,如果各方不能同心协力采取行动,本世纪末全球将升温4°C,而此次发布的第二份报告以科学分析的形式详细阐述了现有气候变化产生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给那些最无法适应气候变化的人口造成了怎样的灾难。

金墉:“(英文)当大多数人得知世界平均温度将上升2°C时,可能都会这么想:‘不过是2°C而已,这能造成什么区别呢?’然而,科学家却告诉我们,在一个气温升高2°C的世界 ,地球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地球上水的运行方式将会改变,人们将经历毁灭性的干旱,洪水将使城市面临灭顶之灾,如何使贫困人口的生计得以持续将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而令我倍感忧虑的是,最快在2030至2040年间,气温就有可能升高2°C,这将会阻碍我们帮助人们摆脱贫困的步伐,从而使得到2030年消除极端贫困的目标成为泡影。”

《延缓全球升温步伐》报告从撒哈拉以南非洲、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业生产、水利资源、沿海生态系统和城市等关键领域着手,分别详细阐述气候变化在当前、以及全球升温2°C和4°C的情况下给受灾人口造成的影响。

报告以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和分析学院的科学分析为基础,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极端热浪、海平面上升、严酷的暴风雨、干旱和洪水将给最贫困的弱势群体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气温升高2°C将使农作物大幅减产,严重影响到粮食安全,同时,气温的上升将大幅削减非洲大草原的面积,威胁到牧民的生计。

金墉:“(英文)到2030年代,在极端高温和干旱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非洲被用于种植玉米的土地可能有40%将不再适宜耕种。此外,极端高温将摧毁为为数众多牧民提供生计的萨瓦纳草原,如果我们对消除贫困还抱有任何希望,我们就必须在非洲取得进展。如果我们在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方面无所作为,就将在消除全球以及非洲贫困的问题上面临重重困难。”

在南亚,季风季节的变化无常和反常的极端高温将对农作物产生极大影响。喜马拉雅山脉融雪减少将降低印度河、恒河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水流量。上述因素的叠加,将使该地区大量人口面临缺水、缺粮和缺电的威胁。

金墉:“(英文)在南亚,(气候变化导致的)降雨模式改变,可导致一些城市被洪水淹没,另一些城市却没有足够的水用于发电、农业灌溉、甚至饮用,而2010年发生在巴基斯坦导致2800万人受灾的洪水则很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在印度,降雨模式的改变,加之干旱和洪水,可使数以百万计的民众面临饥荒的威胁。”

在东南亚,沿海城市将因气候变化而承受更大的压力。报告指出,如不采取措施,到2040年,东南亚地区海平面可能会上升30厘米,导致城市洪水泛滥,低洼地带的耕地被盐水淹没,并使得全球粮食主要生产地之一——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农作物产量下降11%。

金墉:“(英文)我们认为东南亚的城市,例如曼谷、胡志明市、雅加达和马尼拉将尤其面临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威胁。据估算,菲律宾的渔业下降幅度可达50%,珊瑚礁数量的减少也将给旅游业造成损失。在东南亚地区,气候变化将可导致严重影响,并体现在其经济的各个方面。”

金墉表示,为帮助各国建立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世界银行已将设想付诸行动,为那些生活特别容易受到极端天气影响的人们提供帮助。

世行将侧重扶助最易受灾的地区,管理好水资源和应对各类极端天气,加倍努力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

金墉:“(英文)世行正在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项工作是,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世行认为我们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特长,以协助各国获得增长所需的能源,并以可持续的方式实现增长。我们正在集中努力的第二项工作是,清洁城市。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例如,纽约、德里、里约热内卢……最后一项,也是最振奋人心的一项工作是:气候智能型农业。通过这一方式,我们可在保障贫困国家和世界各地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的同时,让更多的碳回到土壤中。由于干旱和洪水,我们所面临的状况将变得更为严峻,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气候智能型农业使之得以改善。”

肖凡,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