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三分之一含有未爆弹药国土面积需要100年才能清理完毕(6:43)

老挝——三分之一含有未爆弹药国土面积需要100年才能清理完毕(6:43)

下载

《2012地雷监测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世界各地共有超过4200人因地雷和战争遗留爆炸物死伤,相当于平均每天就有12人成为地雷的直接受害者。曾在越战中遭受密集轰炸的老挝便是战争遗留爆炸物的一个受害国家。虽然战争已经过去整整40年,但该国境内仍然残留着8000万枚没有发生爆炸的弹药,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并对农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形成阻碍。在4月4日“提高地雷意识和协助地雷行动国际日”到来之际,老挝常驻联合国代表萨勒姆赛•贡马西特(Saleumxay Kommasith)接受了联合国电台的采访,就该国在解决未爆弹药问题上所作的工作和仍然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李茂奇的报道。

如果按照人均标准,老挝可以算是世界上遭受飞机轰炸破坏影响最为深重的国家。被拖进越战的老挝在1964年至1973年间遭到美国不间断的“地毯式”轰炸。据报道,在此期间,一天24小时之内,平均每8分钟就会有一架B-52轰炸机满载着炸药对老挝进行轰炸。据测算,在此期间在老挝投下的炸弹的总量甚至超过整个“二战”期间投放的炸弹总和。 而在所投下的2600万枚炸弹当中,有800万枚炸弹没有成功起爆。

老挝常驻联合国代表贡马西特表示,这些未爆弹药至今仍对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并对老挝的经济发展形成阻碍。

贡马西特:“我们希望提高人们对于集束炸弹和未爆弹药所构成的危险和所造成的影响的重视。从老挝的身上,人们可以看到这些武器的危害。虽然这些炸弹是在40年前投下的,战争也已结束30多年,但它所产生的广泛破坏、对于人身安全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依然存在。在老挝每天都会有100多人由于未爆弹药受伤或死亡。所以虽然时过境迁,但未爆弹药的影响仍然在困扰着人们的生活。”

据估计,老挝国土的三分之一至今仍然属于没有得到清理的未爆弹药危险区域,该国17个省中的14个存在这类未清理地区。据统计,从1964年至2008年,共有5万人被未爆弹药炸伤或炸死。贡马西特表示,未爆弹药除了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之外,从长远来说,还对该国的经济发展形成巨大阻力。

贡马西特:“未爆弹药阻碍的经济和发展计划。例如,在人们播种稻子或是进行一项开发项目之前,需要对土地进行清理,把未爆弹药清除干净。这无形当中增加了成本。与那些不要从事这一工作的国家来说,我们的开发成本几乎要增加一倍。”

贡马西特表示,每清除一平方米的未爆弹药区域需要花费大约1000美元的资金,历时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该国领土面积约为24万平方公里,而其中的8万7千公里都为可能存在未爆弹药的区域。可想而知,要清理这些区域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作。贡马西特介绍说,在联合国帮助下进行的清理工作从1996年正式展开。20年过去了,只有1%需要清理的区域得到了处理。照此速度计算,还将需要10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贡马西特强调,清理工作所需资金仍然欠缺。

贡马西特:“老挝是一个穷国,还无法完全靠自己的财力来开展这一工作,因此需要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在过去几年当中,清理资金从1200万美元增至目前的3000万美元,但如果要对老挝政府确定的重点地区进行清理,每年至少需要5000万美元的资金。而这仅仅是用于清理的费用,还不包括对受害者进行补偿和救助以及对民众进行知识普及所需要的资金。”

贡马西特表示,由于人们对于未爆弹药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和缺乏相关知识,因此许多人为了生计,还有意将这些未爆弹药当作可以变卖的金属加以收集,从而增加了受到伤害的危险性。一些儿童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甚至将其当作玩具进行玩耍。贡马西特表示,在被炸伤或炸死的未爆弹药受害者当中有30%至40%都是儿童。他用自己儿时的一段经历说明了老挝儿童在未爆弹药方面所面临的切实危险。

贡马西特:“我有一段现在的孩子仍然会遇到的经历。我记得在8、9岁的时候,一次在上学的路上,我看到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东西。我记得人们曾经把这种东西引爆,然后把一些空壳收集起来。我于是将几颗未爆弹药捡起来,拿回家。幸好,我爸爸看到了,冲我大喊:‘你在干嘛,难道不知道这种东西危险吗?’”

贡马西特表示,两年前每年未爆弹药导致的伤亡为300人左右,而目前这一数字下降到100人。受害者数字的下降同老挝所进行的大规模教育人们如何避免接触未爆弹药的宣传运动有关。他表示,无论是清理工作,还是针对民众的宣传教育工作都任重而道远,都需要国际社会继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贡马西特:“我们认为国际社会在消除未爆弹药方面应该做得更多,需要对禁止使用集束弹药变得更加认真。老挝是《国际禁用集束炸弹公约》的缔约国,是禁止使用该类武器的主要倡导者。我们希望国际社会更加认真地履行这一公约,从而使全球禁用集束炸弹的努力继续向前推进。”

李茂奇,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