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里约+20峰会”―利用核技术推动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专访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核技术粮食和农业应用联合司司长梁劬(8:19)

“里约+20峰会”―利用核技术推动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专访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核技术粮食和农业应用联合司司长梁劬(8:19)

下载

据联合国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从现有的70亿进一步增加并突破90亿大关;与此同时,自然资源不断减少,而需求却不断增加,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如何才能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所需的水、食物和营养?怎样才能帮助人们走出贫困,并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发展绿色经济到底路在何方?即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的“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联合国电台记者6月14日就此专访了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核技术粮食和农业应用联合司司长梁劬,关注如何另辟蹊径、利用核科学技术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并消除贫困。请听程浩的报道:

联合国在1987年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时至今日,它已成为世界各国探寻平衡、持久和绿色发展的指导方针。但可持续发展与核技术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技术粮食和农业应用联合司司长梁劬介绍,将原子能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际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原子能机构与粮农组织早在1964年便组建了联合机构,正式涉足相关领域,并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梁劬:“里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主题有两个:第一是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第二是关于可持续政治治理与制度框架。核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是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背景下对发展绿色经济做出贡献的最好例子之一。核技术在粮食和农业上应用是原子核科学技术与农业科学技术相互渗透、互相结合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其主要内容就是研究核素与核辐射应用于农业生物研究中的理论依据及作用规律,揭示农业科学的奥秘,并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从而为世界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梁劬在专访中指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核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即植物辐射诱变育种、昆虫不育技术、食品安全、动物生产和健康,以及水和土壤的管理。

梁劬:“第一个突变育种,就是利用核辐射对作物的种子和组织进行辐照处理,通过诱发遗传变异,从而选出能够抗病、抗盐碱、抗旱等抗逆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第二个是昆虫不育技术,就是利用辐照能够导致生物体不育的这种重要技术,对人工饲养的昆虫进行辐射处理,从而使雄性不育,并把它释放到大自然中去以后,导致整个这种昆虫群体的灭绝这样一个目的,所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物防控技术。第三是食品安全,这包括食品辐照和食品安全可追溯性技术。食品辐照就是通常的用辐射方法对食品进行灭菌、灭虫处理,保持它的货架期、保持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安全可追溯性研究是利用辐照可追溯性、可跟踪性的特点,对食品的污染物进行追踪,从而达到食品安全控制的目的。”

梁劬表示,利用核技术灵敏度高的特点,人们还可以开发快速的牲畜疾病诊断方法,以防止传染、减少损失。目前有80个国家借用这种方法来确诊口蹄疫、禽流感等疫病。此外,农户可利用同位素示踪物质来跟踪农药化肥的移动与水土的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来确定施肥或浇水的正确方法,以保护水土和农业环境。土耳其用此技术开发出了土豆滴灌及施肥系统,大幅度提高了土豆产量。迄今已有30个国家借助这一技术改进了作物浇灌方式,有100多个国家利用此技术有效改善了土壤和水的管理。

梁劬同时强调,目前为全球粮食安全服务的核技术已相当成熟,国际社会在此方面依然“谈核色变”完全是一种误解。

梁劬:“我刚才所讲到的这五个领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应该说都是基于非常安全、有效的基础之上。就拿突变育种来说,自然突变是人类进化的动力之一。利用辐照来诱发突变只是提供一种外界的因素,促进内因发生变化,而提高突变率;但是它整个过程与自然突变过程几乎是相似的,只不过让发生突变的几率比自然界的几率要高得多,使我们得到一些在大自然环境下不太容易得到的或者得到几率比较小的突变,从而为作物的培育做出贡献。食品辐照就像我们拿紫外线照射或者在太阳光下暴晒的原理也是一致的。它是外照射,不可能使照射的食品沾染任何的放射性物质。”

梁劬在接受专访时特别指出,联合国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将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一半。如果按照目前的进度,实现相关目标存在很大困难。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91亿,农业生产需要增加70%的粮食,方能满足新增人口的基本需求。此外,自然资源匮乏、其数量和质量显著下降、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正在对世界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梁劬:“在这种挑战之下,我们认为核技术,应该利用它的独特性和相对的优势,能够为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些有效的贡献。第一,我们可以通过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包括动物遗传资源的挖掘,能够提高农业的生产产量:第二,减少损失,这个损失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的损失和生产过后的一些浪费;核技术可以利用昆虫不育技术和一些有效的生物防控的技术来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损失,而且也可以通过食品辐照来减少农业产品收获后的损失。最后一个,通过核技术的应用也可以保持可持续的利用自然资源,这里面包括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节水农业的实施,以及生物资源的保全技术,来减少农业环境的污染、减少一些农业化学品的使用,通过使生物多样性的增加等方面,都可以为农业生产、为经济发展、乃至可持续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梁劬最后表示,据粮农组织的统计,目前世界上还有9亿人口在挨饿,其中超过一半都生活在亚洲地区。在该区域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广核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方面,中国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目前,全球利用突变育种技术已培育、推广了约214个不同植物种类的3200多个作物品种,而其中中国就育成了超过600个作物新品种,约占世界诱变品种的五分之一。他就此呼吁相关国家政府继续重视和支持农业核技术的推广应用,并表示联合国方面将为此提供全力扶助。

程浩,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