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水公约》30周年:跨界水道管理助力规避水危机

不丹玛纳斯河的景象
BES/Joshua F. Goldberg
不丹玛纳斯河的景象

联合国《水公约》30周年:跨界水道管理助力规避水危机

可持续发展目标

恰逢联合国《跨界水道和国际湖泊保护和利用公约》(以下简称《水公约》)通过30周年之际,爱沙尼亚环境部与联合国欧洲经委会于当地时间6月30日在塔林举行纪念活动,以互动形式回顾过去三十年在《水公约》下取得的成就和吸取的经验教训,并讨论未来的挑战以及《水公约》如何帮助应对这些挑战及其应对措施。

爱沙尼亚环境部秘书长梅利斯·穆特(Meelis Münt)在活动中表示,世界上有286条跨界河流,涉及由153个国家分享。《水公约》目前有46个缔约方,因此这些国家中有很大一部分尚未加入该公约。爱沙尼亚担任主席国期间,其优先考量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公约。

什么是《水公约》?

1992年3月,各国政府怀着同一个愿景聚集在芬兰的赫尔辛基,那就是以合作和可持续的方式管理共享水域,减轻风险,防止可能因共同资源而发生的冲突。会议结束时,《水公约》应运而生,30年来,这份在赫尔辛基书面达成的协议继续一直在世界各地发挥影响。

《水公约》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法律框架。它要求缔约方防止、控制和减少对跨界水质和水量的负面影响,以合理和公平的方式使用跨界水域,并通过合作确保其可持续管理。与同一跨界水域接壤的各方有义务通过缔结具体协定和建立联合机构进行合作。

《水公约》取得哪些成果?

在过去30年,许多重要的区域水协定缔约方都将《水公约》作为其开展合作的核心参考,这其中包括了1994年的《保护多瑙河保护公约》、1999年的《保护莱茵河公约》以及2017年的《中部非洲地区防止与共享水资源管理有关的冲突公约》。

如今,全球参与《水公约》活动的积极性更是持续高涨。在2015年到2022年期间,将近85个国家参加了根据《水公约》开展的实地活动。2011年至2021年,通过《水公约》牵头的能力建设活动,约6 000名专家接受了关于国际水法、水管理、气候变化适应、水-粮食-能源“纽带”方法、大坝安全和其他领域的培训。

此外,接近100个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已成为《水公约》的合作伙伴。

合作仍需扩大

全球超过30亿人依赖跨越国界的水资源,要实现可持续的水管理还需要更加广泛的合作。当前,干旱、洪水等气候影响正在世界范围内造成更大灾害,同时不断增长的需求、污染和紧张局势正在威胁着日益稀缺的水资源。因此,关于共有水域的合作将为促进可持续发展、适应气候变化、和平与稳定提供一个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