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在华四十周年系列专题报道】粮农组织创新解决中国百姓吃饭问题——专访驻华代表马文森博士

被列为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中国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粮农组织图片
被列为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中国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联合国在华四十周年系列专题报道】粮农组织创新解决中国百姓吃饭问题——专访驻华代表马文森博士

经济发展

作为引领全球消除饥饿问题的联合国专门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自1945年成立以来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开展工作,致力于实现所有人的粮食安全和营养。1973年,中国恢复了在粮农组织的成员国席位,1982年,粮农组织宣布设立驻中国代表处,此后正值中国迈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粮农组织在此期间对中国提高粮食安全和消除贫困的努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纪念联合国进入中国40周年之际,联合国新闻对粮农组织驻华代表马文森(Vincent Martin)进行了专访,请听张立的报道。

民以食为天。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粮食及农业发展。过去40年来,中国解决了13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带领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了贫困。不仅如此,中国还逐渐从一个接受援助的国家开始变为一个为其他国家提供援助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马文森:“粮农组织在中国的技术支持旨在解决农业、渔业、畜牧业和林业的具体问题。迄今为止,粮农组织通过481个实地项目为中国提供了支持,包括地区和全球项目,资金投入总价值超过3.32亿美元,惠及了20多个省、城市和自治区。技术支持带来了明显和立即的成果,以加强粮食安全,为可持续农业发展带来长期改变。通过提供专业技术和资金支持,粮农组织已帮助确定了最合适的方案,解决中国政府、国家机构和受益农村社区面临的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马文森博士。
粮农组织图片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马文森博士。

创新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40年来,中国仅依靠全球淡水资源的6%、耕地资源的7%,却为世界15%左右的人口提供了粮食,并保持了95%的粮食自给率。从1978年到2017年这39年间,中国粮食年产量从3.05亿吨增长到6.18亿吨,增幅达102.7%,超过同期人口44.4%的增幅。马文森指出,在粮农组织进入中国的早期,该组织主要注重提供技术支持,包括推进引入国际经验和最佳做法,弥合技术鸿沟。那时候,满足中国百姓的粮食需求是一大挑战。

马文森:“粮农组织调动了专业技术,支持中国粮食和农业产量增收,打造可持续和具有气候抵御力的农业发展。通过发展和扩大安全、高产的生产技术来推动改善生态农业和粮食安全,包括综合水源管理、综合营养管理、综合虫害管理和其他的农业良好做法。”

1985年,粮农组织技术人员向中国四川双流镇的农民展示改良的小麦品种。
粮农组织Florita Botts
1985年,粮农组织技术人员向中国四川双流镇的农民展示改良的小麦品种。

粮农组织还引入了气候智能型作物残留物管理,为安徽省455名农民提供了参加农民田地学校(Farmer Field Schools)的计划。此外,粮农组织还探索使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工作来进行创新,让知识和专业技能惠及最偏远地区的农民,并适应贫困人口的需求,为提振中国农业产生了巨大的价值。

在过去40年中,中国在脱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仅有不到3%的人不是贫困人口,到2017年末,中国贫困的人只剩下了3.1%。中国政府决心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

马文森:“中国在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过去40年中,8亿多人成功脱离极端贫困。多部门战略和有针对性的方案以及政府、机构、公共和私营领域强有力的合作是中国获得成功的关键。有了这些很关键的战略和方案,中国很可能到2020年让剩下的1600万人脱离极端贫困。”

粮农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与乐山农民举行秋大豆培训会。
粮农组织图片
粮农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与乐山农民举行秋大豆培训会。

为此,中国引入了若干创新方案,包括使用电子商务,更好地将农民与市场联系在一起。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也将创新作为国家计划框架的核心支柱,引入了电子商务、电子服务、无人机和数据众包等高新技术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改善生活。 

马文森:“粮农组织驻华办事处还探索与中国私营部门展开创新合作,共同扶贫。比如,私营投资银行广发证券,为粮农组织的一个项目投资100万美元——在未来三年在中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目标村庄’,这将直接促进四个省份的扶贫工作。此外粮农组织与清华大学建立了创新实验室(AgLabCx),就扶贫的创新方法展开实验,解决挑战。2018年,清华大学的学生研发了四个方案来改善农民与市场的连接性。”

马文森指出了促进中国扶贫成功的四大主要因素:各级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多部门方案,将业界增长、农业发展、社会保护、健康、教育和生态重建聚合在一起;社会各界的参与以寻求包容性发展,包括政府、公司、非盈利组织、普通大众;有的放矢地触及最贫困人口,为其脱贫提供支持。

粮农组织与清华大学建立了创新实验室(AgLabCx),就扶贫的创新方法展开实验,解决挑战。
粮农组织图片
粮农组织与清华大学建立了创新实验室(AgLabCx),就扶贫的创新方法展开实验,解决挑战。

粮农组织-中国的合作新篇章

自1996年粮农组织启动“南南合作”举措以来,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迄今为止,中国已通过粮农组织向全球各地派出了1000多名中国专家和技术人员。目前,中国向南南合作信托基金捐赠了8000万美元。中国政府还与粮农组织于2006年5月签署了一份关于建立战略联盟的意向书,拟在六年时间里派遣至少3000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农业和渔业生产者提高生产力。 

马文森:“从2006年开始,粮农组织和中国的合作呈现了新的趋势。中国从一个单方面接受粮农组织技术支持的国家,成长为了一个战略合作伙伴,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知识和经验,并同时致力于在一些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接受技术支持。实际上中国是第一个与粮农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的国家,双方于2006年签订了意向书。自1996年粮农组织发起南南合作倡议以来,中国政府派出了1000多名专家,前往非洲、亚州和太平洋地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26个发展中国家。一个成功的南南合作案例是,乌干达的南南合作项目成功转移了新技术,并引入新品种,比如杂交水稻、狐尾粟和玉米,以及农业设备和工具。这些新技术和品种为改善乌干达粮食作物迅速带来了成果,并提高了农业产量。”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南南合作项目促进了中国专家与乌干达农民之间的合作与知识共享。
粮农组织图片/Alessandro Stelzer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南南合作项目促进了中国专家与乌干达农民之间的合作与知识共享。

2002年,粮农组织推出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包括中国浙江湖州的桑基鱼塘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等。它们构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优美人文景观,展现着农业生态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以及珍贵的文化遗产。

马文森:“迄今为止,全球已有57处地点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国是这一系统的强有力的支持者,全球的57处遗址中包括中国的15处。此外,中国农村农业部还采用了这一标准, 建立了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目前包括91处重要的遗址。这印证了保护这些遗址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减少贫困和改善小农生活水平方面做出的贡献。2019年,粮农组织与清华大学和所有合作伙伴,包括中国农村农业部和扶贫基金会,合作开展一系列方案,确定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保护和经济发展需求,以便在遗产地同时进行生态保护和扶贫。” 

浙江湖州的桑基鱼塘系统。
图片来源: Jianyi Dai
浙江湖州的桑基鱼塘系统。

马文森表示,担任粮农组织驻华代表的三年多来,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创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表示,代表处将继续积极与国家利益攸关方合作,并拓展合作伙伴关系,联手私营领域支持中国的粮食和营养安全。

马文森:“2016年,我开始担任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我的理念是让我们的计划与国家的优先事项保持一致,包括到2020年消除极端贫困的目标。此外,我们力图在各个领域引入创新,因为我认为中国在农业创新方面有很大空间,引入新技术,使用农村地区已有的新应用和平台,让农民与市场更好地联结。最后,我的理念是扩大合作,在中国的国家机构、学术界和私营领域中拥有更广泛的合作伙伴群体,这样我们就可以一道实现目标,更好地致力于实现中国政府的目标。”

 今年6月23日,来自中国的屈冬玉成功当选粮农组织总干事,我们期待中国和粮农组织的合作再次拉开新的篇章。

张立,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