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站

全球领导人聚集巴黎 力争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协议(7:39)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11月30日拉开帷幕。来自世界近200个国家的代表以及非政府、民间社会组织和企业届代表聚集巴黎,力争就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机制问题达成协议,为子孙后代能够在健康的星球上生活,使全球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谱写新的篇章。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郑南的报道。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11月30日在法国巴黎开幕。来自全球各国15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聚集一堂,为今后两个星期的谈判大会“撑腰打气”,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制定一项全球性协议,以实现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奠定基础。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在即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李勇谈铸造“绿色”工业(11:13)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近两百年工业化历史的一个结果。但是随着工业界采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使用低碳和高能效的技术,当今世界的工业界对于人类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又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即将于巴黎开幕之际,作为联合国系统中唯一一个以促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为己任的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总干事,李勇对于这次大会有什么样的期望?他又如何展望未来二三十年世界工业的发展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黄莉玲的报道。

将遗传多样性纳入气候变化适应计划—专访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和农业遗传资源委员会秘书艾琳·霍夫曼(11:38)

从撒哈拉酷热贫瘠的沙漠,到亚马逊茂密葱翠的雨林,从喜马拉雅的冰川冻土,到海洋深处艳丽的珊瑚礁……自然界拥有数不尽的地貌、材料、色彩和纹理,包含数以百万计相互关联而又相互独立的生物体、物种和种群,这是40亿年生命演化的产物,这就是生物多样性;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是地球生命的基础,也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然而,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正在使地球物种以每20分钟便消失一种的速度迅速灭绝。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数百万依靠农业、水产养殖业、渔业、林业和畜牧业获得生计和粮食安全的人将会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

以墨会友—潘基文秘书长参加联合国书法交流活动(4:42)

11月20日上午,联合国纽约总部举行了一场书法文化交流活动,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场活动竟然“惊动”了联合国的最高领导层。“日理万机”的潘基文秘书长及其夫人柳淳泽、联合国“大内总管”副秘书长金垣洙亲自到场表达祝贺。他们为什么“大驾光临”这一文化交流活动呢?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李茂奇的报道。

(现场音效)

11月2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书法交流活动在联合国纽约总部举行。潘基文秘书长及夫人柳淳泽、联合国副秘书长金垣洙、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大使、驻纽约总领事章启月大使亲自出席活动。

通过“国家自主减排贡献方案”透视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协议的前景——访中国减排问题专家姜克隽(16:56)

“国家自主减排贡献”,英文缩写为“INDCs”,是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的要求,由各国自主提出的2020年后应对气候 变化行动计划。11月30日即将开幕的巴黎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将在汇聚各国“贡献”的基础上,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进一步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截至11月18日,共有168个国家提交了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方案,这些国家覆盖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近91%。中国在今年6月呈交了自己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方案。

联合国启动2016年国际豆类年(10:24)

说道豆类,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根据《史记》记载,中国人食用豆类制品的历史可以最早追溯到几千年前。事实上,在世界各地栽培的多达数百个品种的各种豆类千百年来也是许多国家饮食文化和标准膳食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多特色菜肴的主要食材。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豆类虽小,但却能够在消除饥饿、摆脱贫困、促进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大显身手”。

联合国图片/Pierre Albouy

中国在禁止酷刑方面取得进展——中国代表在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审议会议上如是说(8:09)

11月17日,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对中国在实施禁止酷刑方面的进展进行了审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吴海龙大使就中国在禁止酷刑方面所取得进展向“禁止酷刑委员会”做了介绍。他表示,中国政府将会进一步做出努力,全方位加强反酷刑工作。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李茂奇的报道。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分析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前景(8:21)

备受关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即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很快将于11月30日至12月11日举行。预计将有来自195个国家的超过4万名代表参加此次会议。如此广泛的世界性参与不禁使人回想起6年前于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国际社会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了到本世纪末把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同时,发达国家作出承诺,到2020年前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6年后的今天,人们此时此刻最关心的议题恐怕就是世界是否正在顺利的朝着制定的目标稳步前进,以及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对于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将带来什么样的推动力。

国际刑事法院成立十三载 各国褒贬不一(7:41)

2002年7月,60个国家在意大利缔结了建立国际刑事法院的《罗马规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旨在结束最严重罪行有罪不罚现象的常设法院。由于国际刑事法院涉及的案件都是战争罪、危害人类罪、种族灭绝罪这些最严重罪行,而实施这类罪行的往往都是政治和军事领导人,在法院进行起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遇各种尖锐的挑战,这些挑战实际上反映了国内法与国际法以及传统法律与时代发展之间的碰撞。这在联大11月初就国际刑事法院的工作进行辩论时各国外交官对其所发表的评价中可见一斑。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黄莉玲的报道。

联大有关“犹太复国主义”决议风波虽成历史 以色列仍“耿耿于怀”(6:37)

1975年11月10日,联大以72票赞成、35票反对、32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一项包含“‘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是一种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形式”界定措辞的3379号决议。在美国的推动下,这一界定措辞于1991年被联大以通过另一项决议的形式收回。虽然这一“风波”已成历史,但以色列对此仍念念不忘,耿耿于怀。在决议通过40周年的当天,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了一个高级别纪念活动,回顾这段历史,并警告说“反犹”情绪在联合国依然存在。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李茂奇的报道。

(赫尔佐格在联大讲话录音)